生殖策略

生殖策略

Reproductive Strategy

一次生殖與多次生殖 

蝸牛的生殖策略有兩種:一次生殖(Semelparity)與多次生殖(Iteroparity),前者為蝸牛只在一個生殖季產卵,產完卵後

便會死去;後者蝸牛生殖完後,仍可生存至下個生殖季,繼續繁殖。多次生殖的好處是,如果這次的生殖環境使大部分的子

代死亡,下次仍有機會於環境適合的情況下產生子代。但對有些蝸牛來說,一次生殖較多次生殖更適合其分布的環境。這兩

種生殖策略,都與成體及幼體的存活有關──如果一個棲地環境非常不穩定,成體的生存較沒有保障,就會較適合生活史短、

生殖產量大的一次生殖者;如果環境穩定,適合成體生存,就會較適合生活史長的蝸牛。

一次生殖的蝸牛生活史長短,常受到環境氣候與生長速度等影響。有些一次生殖的蝸牛,其生長環境的氣候產生變化,使蝸

牛產生休眠,易使蝸牛生長至下一年才生殖。或是不同地區的同種蝸牛,因生長速度不同,有些地區的蝸牛在1年內可完成生

活史,有些則需2∼3年,個體才會成熟而完成生殖。一次生殖的蝸牛多分布於沙漠或是乾燥環境。

多次生殖則受到族群內成體存在比例所調控,以地中海的煙管蝸牛Cristataria genezarethana(Clausiliidae 科)為例,牠們

的生活史可長達16年,但大部分的時間都於岩縫下休眠,偶爾出現於地面攝食與交配(一年約6∼12天),活動時也只有少部

分的個體會同時存在。研究顯示,這種蝸牛成體的死亡率只有5%,每年由幼體成長至成體的隻數也非常少,在這缺少天敵與

競爭者的環境下,族群內成體數量的穩定會抑制繁殖率與生長率,而使蝸牛傾向多次生殖策略,進而調控族群密度。

 

壽命 

全世界超過3萬5千種的蝸牛,大約只有75種蝸牛的壽命曾被記錄,在這些記錄中可區分成生活史短(Short-lived)與生活史長

(Long-lived)的蝸牛──前者存活不超過2年,或生活史長,但只於1季生殖後死亡;後者可存活超過2年,並生殖2季以上。

整體說來,蝸牛的生存壽命可由幾個月至19年,大部分有記錄的蝸牛都屬於生活史短者。一般而言,生活史短的種類,大部分

有明顯的殼退化現象(如缺少或呈半透明),如蛞蝓,但如果殼完整,則多生長於高溫的環境如沙漠,而且個體型態通常較小。

生活史長的種類,通常有完整的碳酸鈣殼構造,個體型態較大,且其生長環境穩定。

除了直接產卵外,有些種類的蝸牛還會將受精卵保留在體內孵化,等到某一時期再將卵(或幼體)產下,這樣的過程稱為

「卵的保存」(Egg retention)。由於直接產下的卵為只有一個細胞的受精卵(或是卵裂初期2~4個細胞),胚胎是在體外發育,

而「卵的保存」可使胚胎發育至某一時期再產下,以提高卵的孵化率與幼體的存活率。

卵的保存中,有一類是將卵於體內孵化,直至幼體孵化出來後再產下,稱為「卵胎生」(Ovoviviparity),卵孵化的營養來源仍

直接由卵提供;有一些卵胎生的種類特化成「胎生」(Viviparity)的生殖方式,其孵化時的營養來源直接由親代給予,此種情形

在蝸牛較少發生,只有一些種類被記錄,例如Pseudoveronicella zootocaTekoulina priceiStylodon studeriana 等。

蝸牛對卵的保存,常因環境狀態而有所改變,有些種類甚至可自由調控──如果環境不適卵的孵化或幼蝸的生長,蝸牛會將卵保

存在體內孵化。

 老子盾蝸牛的幼蝸與成蝸。

產卵地點 

良好的產卵地點可提高卵的孵化率,而每一種蝸牛在不同環境的適應下,產卵地點的選擇也有所不同。一般來說,蝸牛傾向將卵

產於潮溼處,以避免卵因乾燥而壞死,有研究顯示,卵的孵化成功與避免卵的乾燥及真菌感染有關。對蝸牛而言,親代照顧與孵

卵行為並不明顯,但根據觀察,有些蝸牛會利用齒舌於卵的表面上來回刮食,推測可能將卵上所附生的真菌移除,以減少卵的壞損。

大多數的蝸牛是將卵產於土壤或蘚苔上,如有些琥珀蝸牛科蝸牛將卵一個個分別產在潮溼的蘚苔與草上,除避免卵乾壞外,也減

少卵被天敵捕食的機會。有些種類,例如Testacella haliotidea(尾殼蛞蝓科Testacellidae),將卵產於自然形成的洞與凹陷處,

像是石頭或樹木等與土壤的交界處;有些種類則會主動的挖掘巢穴,例如Cepaea nemoralisHelix pomatia(歐洲蝸牛科 Helicidae)、

Archachatina marginata(非洲大蝸牛科 Achatinidae)等,利用腹足的移動在土壤上挖掘,產完卵後再利用腹足的移動將土壤覆

蓋其上,有些種類甚至可挖掘15公分深的洞。

樹棲性的蝸牛也有許多產卵地點,如樹枝間的積水處,或土壤堆積處;也有些甚至將卵直接產於葉面上,如菲律賓的蝸牛

Helicoatyla mindroensis 將卵一顆顆平行且直立的產於葉面上,並將葉面邊緣黏合形成巢狀,通常前後兩端的卵都是無效卵,中

間部分的才能孵化;但有些樹蝸,例如Liguus fasciatus(Bulimulidae 科)會爬下樹,產卵於土壤或草上;有些內齒蝸牛科

(Endodonitidae)的種類則將卵產於殼臍內。

 

卵的形式 

一般蝸牛卵的表面為膠狀基質,柔軟且富有彈性。但有些蝸牛會產下含有碳酸鈣的卵──有些是將碳酸鈣結晶散布於膠狀殼表上;

有些則是整個卵殼都是碳酸鈣結晶,因此就如同鳥蛋般堅硬,例如南亞蝸牛科的班卡拉蝸牛。約有36科的蝸牛會產下這種具有硬

殼的卵,其中包含大部分的有肺類蝸牛,以及前鰓類蝸牛中的【土昌】蝸牛科(Helicinidae)與山蝸牛科(Cyclophoridae)

蝸牛;一般認為,蛞蝓類蝸牛缺少碳酸鈣外殼,所以卵應也缺少碳酸鈣,但仍有一些種類則不然,如Arion ater(Arionidae科)。

含碳酸鈣的卵,在功能上可支持較多容量的卵白,以提供胚胎發育,一般說來,越大的卵,其碳酸鈣含量越高;另外,碳酸鈣本

身以可當作胚胎發育時的造殼元素。

 堀川氏煙管蝸牛以卵胎生方式直接產下幼蝸。

  有些蝸牛會把卵產於葉片上,例如小鼈甲蝸牛。

  煙管蝸牛的卵多產於潮溼的土壤層中。


BOX 蝸牛的成長

幼蝸的體型比成蝸小,不僅表現在軟體的大小上,幼蝸殼的螺層數也比較少,剛出生的幼蝸,殼稱為「殼胚」,約有數層左右,每種蝸牛殼胚的螺層數也不相同。隨著蝸牛的成長,殼的螺層數會一層一層逐漸增加,直到長為成蝸。每種蝸牛成蝸的螺層數為固定形質,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