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足綱軟體動物分類史

腹足綱軟體動物分類史

The Stage of Classification

 

傳統分類方式 

全世界已被命名的現生種蝸牛約有35,000種,總計112個科。前文曾提及,蝸牛所屬的軟體動物門腹足綱,依照呼吸構

造可分為前鰓類*、後鰓類與有肺類三大類(或稱三亞綱);蝸牛則分屬於前鰓類*與有肺類,其中有肺類蝸牛約30,000種,

佔大多數種類。此種形式為早期傳統分類方式,由 Milne-Edwards 在1848年所劃分,而後 Thiele(1929-1930)在其所撰

述之軟體動物學中使用,並廣泛被一般軟體動物或是無脊椎動物教科書所接受,雖然其中的分類形式與架構曾做過調整,

但多限於許多形態特徵較不典型的類群,這些類群被重新考慮分類位置。

 

分類方式的突破 

然而,在近十幾年間,由於顯微科技的進步,許多微細的形態特徵,如核型等,都被加以觀察研究,加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

應用,與電腦運算效能與速度的增加,大量的形態特徵與DNA資料被有效運算、分析,分類學與親緣關係研究的結合,重新

檢討了腹足綱動物的分類形式。1988年奧地利學者 Haszprunar,以及1997年澳洲學者 Ponder 和美國學者 Lindberg 相繼發

表兩篇重要性報告,他們利用大量腹足綱動物的種類與形態資料,以電腦統計軟體分析,挑戰了腹足綱現行分類系統,並打破

傳統三單系群1的分類方式,尤其對於前鰓類*的分類形式,更是重新解構,前鰓類*並非傳統的單系群,此項結果更進而引發

腹足綱分類系統與親緣關係的廣泛討論。依據他們的結果,除有肺類與後鰓類確定為單系群外,其他各類群則會在不同分析方

式下產生不同結果,高階層的分類形式,在廣泛的討論下未有定論,「科」以上之各分類階層仍未統一。

 

新分類方式 

雖然三分類群的解構,已在形態分析與分子生物學上獲得多項證據的支持,然而新分類體系直到2005年由法國軟體動物學家

Bouchet、Rocroi 重新修正後開始穩定,他們引入支序分類學的概念重整軟體動物分類系統,依據分子親緣關係的分析結果,

將高階層的分類架構(科以上)以“演化支”的形式表現,而各群並未排序,以解決腹足綱軟體動物高階層分類系統的未定。這種

分類體制外的分類群形式,仍有許多待釐清的問題,才能尋找出更符合演化的單系群分類方式。據估計,全世界腹足綱動物

可能超過十萬種以上,而蝸牛約佔35%以上,如何釐清這些動物的分類地位與演化歷程,是日後分類學家與演化學者所共同

努力的目標。尤其在這科技進步的年代,學者可以選用不同的分析方式,解讀隱含其內的親緣關係,然而真實親緣關係之解

析仍需時間來驗證。